承德市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历 史 试 题
文章来源: 学大教育
发布时间:2019-04-30 17:20
阅读:次
以下是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历 史 试 题,同学们可以通过对试卷的完成情况来了解自己的历史知识掌握情况,再针对性的去学习。
注意事项:
1.考生领取到试卷后,应检查试卷是否有缺页漏页,重影模糊等妨碍答题现象,如有请立即向监考老师通报。开考15分钟后,考生禁止入场,监考老师处理余卷。
2.请考生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部分请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请用黑色0.5mm签字笔书写。考试结束后,试题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选择题(每题4分,共140分)
24.在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位于亚欧大陆另一侧的欧洲西部则普遍流行民主制度或带有民主色彩的君主制度等。其根本原因在于( )
A.中国与西方的历史传统不同
B.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心理素质不同
C.中国与西方的经济结构与形式的差异
D.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25.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这说明齐桓公(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想要维护宗法制
C.主张废除分封制 D.极力推崇法家思想
26.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土司制度的这一变化发展轨迹反映了( )
A.民族融合的 B.西南军务的
C.中央集权的 D.君主专制主义的
27.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
A.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28.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不可能为( )
A.唐朝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29.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载:“臣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 这反映了康有为认为( )
A.应建立三权分立共和制 B.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C.君主拥有至高无上权力 D.议会与君主是国家根本
31.1981至1995年,我国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直接投入逐渐减少,农机平价柴油供应等政策逐步取消,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保有量停滞不前,田间机械利用率低,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缓慢。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国家经济体制向城市倾斜
C.这一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缓慢 D.工业化水平较低制约农业发展
32.古希腊《荷马史诗》记载:“阿加门农侵害阿略琉斯的财产、女奴和个人尊严,引起阿略琉斯的冲天愤怒。阿略琉斯为个人的荣誉和自尊,置整个希腊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不仅愤而退出战斗,而且乞求宙斯让希腊人流血牺牲。他眼看着自己的同胞一批批死去而无动于衷”。材料反映了作者( )
A.肯定“人是万物的尺度”准则 B.对阿略琉斯行为表示认可
C.对过度膨胀的个人意识的忧虑 D.有比较强的国家民族意识
33.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选举人团制度”,总统由各州议会选出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而不是而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候选人获得超过半数的选举人票(270张以上)即可当选总统。美国各州拥有的选举人票数目同该州在国会拥有的参众议员人数相等。这突出反映了美国( )
A.两党制原则 B.联邦制原则
C.共和制原则 D.三权分立原则
34. “1849年(英国)国会废除了臭名昭著的航海条例,这一决议从1850年开始生效……1840—1860年间,英国继续削减甚至被取消。……1863—1866年间,通过与法国签订条约,大多数欧洲国家加入了自由贸易网络,即所谓的‘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网络。”材料反映了(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自由主义思想被多数国家接受
C.英国殖民霸主地位动摇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5.下列两幅名画分别是《拿破仑加冕》和《自由引导人民》,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两幅作品风格不同:前者属于现实主义,后者属于浪漫主义
B.前者反映了作者对拿破仑称帝的膜拜及等待社会革命思想者精神的幻灭
C.后者作品中高举的三色旗体现法国人民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追求
D.前者表现的是拿破仑称帝时的情景,后者表现的是七月革命时的情景
第II 卷
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1904年自喻为“盆中之竹”的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占领中国东北多地后,竭力倡导向富饶辽阔的中国东北移民。1910年,日本提出20年向东北移民百万的计划,企图以此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强大的后盾,防范列强在中国东北的插足,解决日本不断膨胀的人口和粮食危机,转移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东北全境。1932年2月,日本制定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案。1936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制定国策《二十年百万移民计划》。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于1942年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又制定了《开拓实践训》和《康德十年度开拓政策实行方案》,以期为太平洋战争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
材料二 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特别是军用铁路沿线为。日本通过开拓团的组织形式,在中国东北原住民村庄的基础上建立了“混成村”。“开拓团”还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者。同时,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比较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在移民地内部的骚乱、暴行、纠纷、逃跑、罢工等事件不断发生,移民者的生活混乱不堪。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量输送移民的政策,“开拓团”处于崩溃的边缘。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日本的移民政策也随之破灭。
——以上材料摘编自姜廷玉、李戈瑞《揭秘: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等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9 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华移民的特点,(8 分)并说明其移民政策比较终失败的原因。(8 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为了加深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理解,某同学尝试列出了下面的公式:
决策的出台=三省会商+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皇帝批示
这个公式表明三省六部制下的决策是由多个部门和皇帝共同参与的。
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决策的出台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请考生在第45-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历史上重大回眸](15分)
材料:无论在古代希腊还是现代西方,公投都是一种常见的民主形式。公投即由人民自己做决断,或者说暂时悬置议员或行政首脑们做决定的权力,它就是一种人民直接行使主权的方式。可藉以解决重大的政治和道德争议,从而避免棘手问题在议会里久议不决;可借以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国家意志的形成,其参政水平和政治责任感。公投虽然一人一票,单投票议题往往被设置为简单化的“是”或者“不是”,而且以多数人意志为转移,成为一种“排除了少数权利的、地地道道的多数统治”的制度。在这种民主形式中,是否能看到实实在在的人民?作为一种“纯粹的零和决策机制”,从理论上讲,公投可以否决多达49.99%的投票人口的政治意志,将其排除在人民之外。公投也可能意味着眼下一代人为了暂时的好处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因为有长远眼光者终究是少数。公投还往往成为政客们追求私利推卸政治责任的手段。
——摘编自阮炜《英国脱欧与民主政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公投的基本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公投这一民主形式。(9分)
4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二战初期,德国法西斯接连侵占东欧、北欧和西欧各国。受此刺激,日本在1939年至1941年的三年时间里,对重庆先后实施了“100号作战”、“101号作战”和“102号作战”三次大规模的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实施的持续时间比较长、造成危害比较为严重的一次残暴的非人道的战略轰炸,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
——摘编自杨天石《战时国际关系》
材料二:从重庆大轰炸开始,美英等国使领馆和外侨财产就不断受到日本飞机的轰炸,美、英政府多次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美国还废除了《美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并逐步了对日本的经济制裁。由于重庆人民英勇的反轰炸斗争,日本的战略企图始终没有得逞,中国的战时首都始终巍然屹立,从战略上阻止日军北侵苏联,拖延其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
——摘编自潘询《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的国际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9—1941年期间日本对重庆实施大轰炸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庆人民反轰炸斗争的作用。(7分)
4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顾维钧(1888—1985年),民国外交家,下面是他的主要外交活动大事年表。
1919年 作为代表出席巴黎和会,要求将德属山东权益直接交还中国;与日本代表就山东问题进行辩论
1920年 出任国际联盟中国全权代表
1921年 作为代表出席华盛顿会议,参与山东问题谈判;提出关税自主案等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代表南京国民政府参与对日外交交涉
1937年 向国联提出申诉书,要求其制止日本的侵略行动
1939年 于国联理事会发表演说,呼吁制止日机在华滥炸暴行,理事会通过援华法案
1945年 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并率中国代表团首先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1947年 指责雅尔塔密约,重申中国对西沙群岛的主权
1957年 当选海牙国际法庭法官
——摘编自岳谦厚《顾维钧外交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顾维钧外交活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顾维钧外交活动的作用。(9分)
历史答案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C B C D A B D A C B D A
40.(1)背景:①明治维新后,对外殖民扩张是日本既定方针; ②岛国日本发展遭遇瓶颈,国内矛盾日益激化;③日本逐渐占领中国东北,借助该地区优越的资源条件“以战养战”;④太平洋战争爆发,移民镇压中国抗日力量,同化当地居民,实现悠久占领和独霸中国东北的目标。(9分)
(2)特点:①蓄谋已久;②计划、组织周密;③伴随侵华战争日益推进;④殖民统治、军事占领与经济掠夺相结合。(8分)
原因:①中国人民对日本移民侵略的坚决抗击和抵制;②在华日本移民生活的日益不适与管理失控;③日本侵华战争逐渐走向失败,使日本移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8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中“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竭力倡导向富饶辽阔的中国东北移民……企图以此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强大的后盾,解决日本不断膨胀的人口和粮食危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东北全境……日本于1942年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以期为太平洋战争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的信息从“明治维新、国内矛盾日益激、以战养战以及实现悠久占领和独霸中国东北”的角度概括答案。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和材料二中“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的信息并结合日本侵略中国后相关措施从“有计划、组织周密、随侵华战争日益推进以及殖民统治、军事占领与经济掠夺相结合”的角度组织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比较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的信息来归纳失败的原因。
41.论证、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12分)
一等
①准确、充分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决策出台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
①能够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决策出台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①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决策出台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①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不够准确,逻
辑关系不清。
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修改,补充、否定或者提出的新的公式,但关键是要用史实论证说明,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审核通过,交由尚书省执行诏令,如若门下省审理不过,就需要交回中书省重拟诏令,皇帝作为封建王朝的比较高统治者,有权发布和修改诏令,但三省将原来一人独大的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也有助于群策群力,决策的正确性,该公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可做部分修改,如去掉三省会商,将皇帝批示置于尚书省执行之前等等,关键在于用史实说明其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45.(15分)
(1)特点:人民直接行使主权;少数服从多数;选项彼此对立,民主选择形式单一。(6分)
(2)评析:积极:直接民主效率高;民主参与面广,能够体现民主的广泛性。消极:多数暴政,只能满足多数人利益而忽视少数人利益,容易造成社会对立;只重视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成为政客推卸责任的手段。(9分)
46.(15分)
(1)受德国法西斯接连胜利的刺激;妄图乘机瓦解重庆国民政府或使其屈服;打破相持阶段的战争僵局,取得战争优势;为北侵苏联或南下发动太平洋战争创造条件。(8分)
(2)显示中国人民抗战的力量,增强了民族自信心;粉碎了日本迫使国民政府投降的企图;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英援华抗日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7分)
47.(15分)
(1)代表中国参与重大国际外交活动;利用国际法捍卫国家主权;供职于不同的政府和国际部门。(6分)
(2)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支援了抗日战争,构建了和平的世界秩序;推动了近代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限于国家落后,顾维钧许多外交活动的作用非常有限。(9分)
注意事项:
1.考生领取到试卷后,应检查试卷是否有缺页漏页,重影模糊等妨碍答题现象,如有请立即向监考老师通报。开考15分钟后,考生禁止入场,监考老师处理余卷。
2.请考生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部分请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请用黑色0.5mm签字笔书写。考试结束后,试题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选择题(每题4分,共140分)
24.在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位于亚欧大陆另一侧的欧洲西部则普遍流行民主制度或带有民主色彩的君主制度等。其根本原因在于( )
A.中国与西方的历史传统不同
B.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心理素质不同
C.中国与西方的经济结构与形式的差异
D.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25.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这说明齐桓公(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想要维护宗法制
C.主张废除分封制 D.极力推崇法家思想
26.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土司制度的这一变化发展轨迹反映了( )
A.民族融合的 B.西南军务的
C.中央集权的 D.君主专制主义的
27.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
A.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28.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不可能为( )
A.唐朝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29.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载:“臣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 这反映了康有为认为( )
A.应建立三权分立共和制 B.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C.君主拥有至高无上权力 D.议会与君主是国家根本
31.1981至1995年,我国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直接投入逐渐减少,农机平价柴油供应等政策逐步取消,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保有量停滞不前,田间机械利用率低,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缓慢。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国家经济体制向城市倾斜
C.这一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缓慢 D.工业化水平较低制约农业发展
32.古希腊《荷马史诗》记载:“阿加门农侵害阿略琉斯的财产、女奴和个人尊严,引起阿略琉斯的冲天愤怒。阿略琉斯为个人的荣誉和自尊,置整个希腊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不仅愤而退出战斗,而且乞求宙斯让希腊人流血牺牲。他眼看着自己的同胞一批批死去而无动于衷”。材料反映了作者( )
A.肯定“人是万物的尺度”准则 B.对阿略琉斯行为表示认可
C.对过度膨胀的个人意识的忧虑 D.有比较强的国家民族意识
33.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选举人团制度”,总统由各州议会选出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而不是而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候选人获得超过半数的选举人票(270张以上)即可当选总统。美国各州拥有的选举人票数目同该州在国会拥有的参众议员人数相等。这突出反映了美国( )
A.两党制原则 B.联邦制原则
C.共和制原则 D.三权分立原则
34. “1849年(英国)国会废除了臭名昭著的航海条例,这一决议从1850年开始生效……1840—1860年间,英国继续削减甚至被取消。……1863—1866年间,通过与法国签订条约,大多数欧洲国家加入了自由贸易网络,即所谓的‘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网络。”材料反映了(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自由主义思想被多数国家接受
C.英国殖民霸主地位动摇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5.下列两幅名画分别是《拿破仑加冕》和《自由引导人民》,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两幅作品风格不同:前者属于现实主义,后者属于浪漫主义
B.前者反映了作者对拿破仑称帝的膜拜及等待社会革命思想者精神的幻灭
C.后者作品中高举的三色旗体现法国人民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追求
D.前者表现的是拿破仑称帝时的情景,后者表现的是七月革命时的情景
第II 卷
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1904年自喻为“盆中之竹”的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占领中国东北多地后,竭力倡导向富饶辽阔的中国东北移民。1910年,日本提出20年向东北移民百万的计划,企图以此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强大的后盾,防范列强在中国东北的插足,解决日本不断膨胀的人口和粮食危机,转移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东北全境。1932年2月,日本制定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案。1936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制定国策《二十年百万移民计划》。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于1942年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又制定了《开拓实践训》和《康德十年度开拓政策实行方案》,以期为太平洋战争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
材料二 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特别是军用铁路沿线为。日本通过开拓团的组织形式,在中国东北原住民村庄的基础上建立了“混成村”。“开拓团”还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者。同时,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比较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在移民地内部的骚乱、暴行、纠纷、逃跑、罢工等事件不断发生,移民者的生活混乱不堪。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量输送移民的政策,“开拓团”处于崩溃的边缘。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日本的移民政策也随之破灭。
——以上材料摘编自姜廷玉、李戈瑞《揭秘: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等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9 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华移民的特点,(8 分)并说明其移民政策比较终失败的原因。(8 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为了加深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理解,某同学尝试列出了下面的公式:
决策的出台=三省会商+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皇帝批示
这个公式表明三省六部制下的决策是由多个部门和皇帝共同参与的。
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决策的出台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请考生在第45-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历史上重大回眸](15分)
材料:无论在古代希腊还是现代西方,公投都是一种常见的民主形式。公投即由人民自己做决断,或者说暂时悬置议员或行政首脑们做决定的权力,它就是一种人民直接行使主权的方式。可藉以解决重大的政治和道德争议,从而避免棘手问题在议会里久议不决;可借以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国家意志的形成,其参政水平和政治责任感。公投虽然一人一票,单投票议题往往被设置为简单化的“是”或者“不是”,而且以多数人意志为转移,成为一种“排除了少数权利的、地地道道的多数统治”的制度。在这种民主形式中,是否能看到实实在在的人民?作为一种“纯粹的零和决策机制”,从理论上讲,公投可以否决多达49.99%的投票人口的政治意志,将其排除在人民之外。公投也可能意味着眼下一代人为了暂时的好处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因为有长远眼光者终究是少数。公投还往往成为政客们追求私利推卸政治责任的手段。
——摘编自阮炜《英国脱欧与民主政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公投的基本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公投这一民主形式。(9分)
4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二战初期,德国法西斯接连侵占东欧、北欧和西欧各国。受此刺激,日本在1939年至1941年的三年时间里,对重庆先后实施了“100号作战”、“101号作战”和“102号作战”三次大规模的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实施的持续时间比较长、造成危害比较为严重的一次残暴的非人道的战略轰炸,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
——摘编自杨天石《战时国际关系》
材料二:从重庆大轰炸开始,美英等国使领馆和外侨财产就不断受到日本飞机的轰炸,美、英政府多次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美国还废除了《美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并逐步了对日本的经济制裁。由于重庆人民英勇的反轰炸斗争,日本的战略企图始终没有得逞,中国的战时首都始终巍然屹立,从战略上阻止日军北侵苏联,拖延其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
——摘编自潘询《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的国际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9—1941年期间日本对重庆实施大轰炸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庆人民反轰炸斗争的作用。(7分)
4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顾维钧(1888—1985年),民国外交家,下面是他的主要外交活动大事年表。
1919年 作为代表出席巴黎和会,要求将德属山东权益直接交还中国;与日本代表就山东问题进行辩论
1920年 出任国际联盟中国全权代表
1921年 作为代表出席华盛顿会议,参与山东问题谈判;提出关税自主案等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代表南京国民政府参与对日外交交涉
1937年 向国联提出申诉书,要求其制止日本的侵略行动
1939年 于国联理事会发表演说,呼吁制止日机在华滥炸暴行,理事会通过援华法案
1945年 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并率中国代表团首先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1947年 指责雅尔塔密约,重申中国对西沙群岛的主权
1957年 当选海牙国际法庭法官
——摘编自岳谦厚《顾维钧外交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顾维钧外交活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顾维钧外交活动的作用。(9分)
历史答案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C B C D A B D A C B D A
40.(1)背景:①明治维新后,对外殖民扩张是日本既定方针; ②岛国日本发展遭遇瓶颈,国内矛盾日益激化;③日本逐渐占领中国东北,借助该地区优越的资源条件“以战养战”;④太平洋战争爆发,移民镇压中国抗日力量,同化当地居民,实现悠久占领和独霸中国东北的目标。(9分)
(2)特点:①蓄谋已久;②计划、组织周密;③伴随侵华战争日益推进;④殖民统治、军事占领与经济掠夺相结合。(8分)
原因:①中国人民对日本移民侵略的坚决抗击和抵制;②在华日本移民生活的日益不适与管理失控;③日本侵华战争逐渐走向失败,使日本移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8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中“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竭力倡导向富饶辽阔的中国东北移民……企图以此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强大的后盾,解决日本不断膨胀的人口和粮食危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东北全境……日本于1942年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以期为太平洋战争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的信息从“明治维新、国内矛盾日益激、以战养战以及实现悠久占领和独霸中国东北”的角度概括答案。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和材料二中“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的信息并结合日本侵略中国后相关措施从“有计划、组织周密、随侵华战争日益推进以及殖民统治、军事占领与经济掠夺相结合”的角度组织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比较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的信息来归纳失败的原因。
41.论证、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12分)
一等
①准确、充分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决策出台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
①能够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决策出台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①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决策出台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①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不够准确,逻
辑关系不清。
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修改,补充、否定或者提出的新的公式,但关键是要用史实论证说明,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审核通过,交由尚书省执行诏令,如若门下省审理不过,就需要交回中书省重拟诏令,皇帝作为封建王朝的比较高统治者,有权发布和修改诏令,但三省将原来一人独大的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也有助于群策群力,决策的正确性,该公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可做部分修改,如去掉三省会商,将皇帝批示置于尚书省执行之前等等,关键在于用史实说明其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45.(15分)
(1)特点:人民直接行使主权;少数服从多数;选项彼此对立,民主选择形式单一。(6分)
(2)评析:积极:直接民主效率高;民主参与面广,能够体现民主的广泛性。消极:多数暴政,只能满足多数人利益而忽视少数人利益,容易造成社会对立;只重视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成为政客推卸责任的手段。(9分)
46.(15分)
(1)受德国法西斯接连胜利的刺激;妄图乘机瓦解重庆国民政府或使其屈服;打破相持阶段的战争僵局,取得战争优势;为北侵苏联或南下发动太平洋战争创造条件。(8分)
(2)显示中国人民抗战的力量,增强了民族自信心;粉碎了日本迫使国民政府投降的企图;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英援华抗日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7分)
47.(15分)
(1)代表中国参与重大国际外交活动;利用国际法捍卫国家主权;供职于不同的政府和国际部门。(6分)
(2)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支援了抗日战争,构建了和平的世界秩序;推动了近代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限于国家落后,顾维钧许多外交活动的作用非常有限。(9分)
已有
同学浏览观看
- 热门课程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