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职网首页

推荐线上、线下1对1小班课辅导

       点击发布信息
400 658 0702

服务时间:7:00-23:0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天使怎么变成了“恶魔”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网友 发布时间:2018-05-31 10:34 阅读:
■拥抱青春期:担起教练的责任

“什么时候这两个人才能去死啊?”

“我不想动手杀人,收拾起来太麻烦!”

“你姐简直就是更年期老疯狗!!”

这是慧慧凌晨3点发给小姨的QQ信息,“两个人”指的是慧慧的爸爸妈妈。下午一点,增加了一条:

“我逃出这个魔窟了!”

一场因小事而起的摩擦升级后,慧慧离家出走了。走之前她对爸爸大打出手,咆哮着要打死爸爸,然后夺门而出。比较近一年多,慧慧跟父母的关系基本上维持着这种水火不容的状态。

曾经是“别人家的孩子”

慧慧家在南方的一个省会城市,从小跟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姥姥帮助照顾了6年。上小学前,每年姥姥来北京小姨家小住,都会带着慧慧,所以慧慧跟小姨、小姨父特别亲密。

小时候慧慧性格温和,是全家人的小天使,小姨也把慧慧视若己出。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小姨去国外出差带上慧慧。小姨晚上加班做文件,慧慧自己在酒店房间洗澡,收拾停当,衣服叠得整整齐齐,睡觉之前留下特别暖心的小纸条,画的四格漫画放在小姨枕头上,提醒她不要熬夜,身体比较重要。

慧慧是很多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就不说了,小学的时候因为喜欢看日本动漫,自学日语成功告别了中文字幕的帮助;学古筝,又自学陶笛、吉他且水平都不俗;初中上了很好的中学,毫无悬念考上了当地比较好的高中;初三暑假雅思考了满分,高二SAT考了1400分,感觉爬藤校也只是时间问题。

可惜这种美好并不是一直持续着,慧慧的成绩一如既往地好,然而成绩很好,朋友很少;课程越来越多,笑容越来越少;不再是心无旁骛地泡书店,坐在电脑前的时间越来越长,耳机一套,颇有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避世的意味。高中后慧慧住校,渐渐地,父母发现周末慧慧再也不带书本回家了。除了吃饭、洗澡、上课外班,所有的时间都在电脑旁,跟父母有限的交流主要是要零花钱。各种各样的网购,几乎都是二次元图书、玩偶、cosplay道具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慧慧不愿意跟父母一起做任何事情,不愿意跟家人交流,甚至连照顾她多年的姥姥也不愿意理会,几乎没有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朋友。

不是静默就是电光火石

手机全天在手,失去网络就焦虑不安,对身边的人和事完全无视。跟父母一言不合就疾风暴雨,跟为数不多的几个不那么亲近的朋友也是有求不应立即恼羞成怒。几乎不称呼任何家人,都是用“她或他们”取而代之,好像失去了说“你好”“请”“谢谢”以及微笑的能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成绩不论好坏都不再告诉父母了,会考成绩出来也不去查询。自己修剪的二次元风格的发型,头帘长长垂着挡住的双眸,也很少再闪现灵动愉悦的目光。那个甜美阳光的元气宝宝不见了,一个好似患有社交障碍症的青春期逆反少女火力全开地存在着,的亮点是学习成绩还是很好。

父母无法理解周末不学习,无法理解网购的奇奇怪怪的东西,更担心慧慧夜以继日地浸泡在网络里不吃不喝不睡伤害视力毁坏心智牺牲健康。而慧慧反感父母任何形式的提醒和规劝,厌恶父母情绪失控之前的絮叨,甚至嫌弃父母无助的哀求。于是,完全不交流的骇人静默或是电光火石的交锋成了一家人相处的日常。说服,教育,质疑,哀求,谈心,体罚,对抗,和解……一轮又一轮周而复始,比较终,就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个亲子关系冰点的一幕,反复上演,一过就是五年。

慧慧的妈妈是高考优秀学生、财务总监,爸爸是大学老师。妈妈以学习为信仰,始终保持着极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井然有序、规则感极强,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为人踏实正直。爸爸则是随遇而安、不争不斗、内心柔软温和与人为善。两个人都非常内向,生活按部就班仿佛永远不会用力过猛,看似性格迥异的俩人比较大的共同点好像都是崇尚极简约的生活,简单的穿着,简单的饮食,简单的生活态度,简单的社交。家庭生活少了些烟火气。

昔日的小天使去哪了

慧慧的变化打破了原有的平静,那个天使一样的女儿去哪儿了?怎么变得那么沉默、偏执、易怒,甚至自私、邪恶?对于慧慧成长过程的“复盘和解盘”也就成了这个家庭比较大的课题。

妈妈自带气场,虽然从来没有强迫过慧慧学习,但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是不是给了慧慧无形压力不得而知,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是这个家庭的理所当然。父母都很内向,他们对慧慧的引以为豪吝啬于向孩子表达。虽然比较近很长一段时间,率先幡然醒悟的妈妈常常找理由夸奖慧慧,但是慧慧通常都会很冷漠地回答:“不要假惺惺了。”次数多了,妈妈也很泄气。细细回想,孩子还小的时候,所见即所得,要求她去理解那些藏在父母心中没有表达出来的情感也许太困难。

所有的苦口婆心孩子都应该照单全收吗?慧慧是爸爸的太阳,从小到大,爸爸给了慧慧特别多关爱,但恶劣的父女关系似乎是对这种关爱的一个莫大的嘲讽。爸爸演绎了“关心则乱”,慧慧在家,爸爸几乎是全天候关注,洗脸、洗脚、吃饭、不要熬夜、不要上网、注意眼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爸爸的关心在慧慧看来就是“唠叨”。慧慧告诉小姨,在她眼中爸爸就是一个不求上进的絮叨的中年大叔,很让她反感。父母总是要求孩子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但是作为父母,是不是也要成为孩子喜欢的样子呢?

他们极简的生活方式是不是让慧慧感到某种匮乏,慧慧的精神是不是饥饿的?自身生活方式之外的世界是不是也多姿多彩值得肯定?在说“我是为你好”之前,父母是不是先了解和接受孩子认为的“好”究竟是什么?价值观认同是不是应以求同存异为基础?

这个家庭期待答案。

《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31日第11版 版名:家教周刊
点击查看更多新闻资讯资讯
免费预约试听

免费预约成功后,将获得免费试听课程

联系电话
短信验证码